• <acronym id="aqlbe"><strong id="aqlbe"></strong></acronym>
    <p id="aqlbe"></p>
    <output id="aqlbe"></output>

    <track id="aqlbe"></track>
  • 主頁 > 釣魚

    江魚的品種及圖片(黑龍江“三花五羅十八子”魚類品種簡介)

    成駿 ? 2022-07-27 19:00:01 ? 0

    江魚的品種有:鰲花、鳊花、鯽花、長春鳊、花?、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青根棒子、山鯉子、草根棒子、黃姑子、紫泥肚子、花里羔子、七粒浮子、川丁子、麻連子、柳根子、白漂子、沙姑鱸子、紅眼瞪子、鯉拐子、胖頭鰱子、鯽瓜子、斑鱒子、嘎牙子等。
    黑龍江省水系發達,淡水魚類資源極為豐富,民間素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之說,本篇綜合各種資料,對其進行考證、梳理,不當之處請不必賜教。

    三花:鰲花、鳊花、鯽花

    1.“鰲花”,翹嘴鱖

    翹嘴鱖/Siniperca chuatsi,即“桃花流水鱖魚肥”之“鱖魚”,也叫桂魚,廣布于南北水系,自古為老饕所珍視。體表具暗色斑紋,兩側各有一條垂直于側線的顯著長型黑斑。據說一斤半以內的個體肉質尤佳,大則偏硬。宜清蒸及各種烹飪手法。鱖,音同桂。

    圖1.2 斑鱖

    圖1.3 大眼鱖

    圖1.5 三種鱖的比較

    常見的同屬近緣種還有斑鱖/S. scherzeri大眼鱖/S. kneri,前者的分布區域北至遼河和鴨綠江水域,似可算在“鰲花”之內,后者限于長江流域或淮河中、下游,北方無。

    識別要點:斑鱖渾身布滿黑斑,最為顯著;翹嘴鱖眼小嘴大,口裂深達眼睛下方;大眼鱖眼大嘴小,口裂沒到眼睛下方就剎住了。

    2.“鳊花”,長春鳊

    圖2 長春鳊

    長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或簡稱鳊,不要被“長春”二字迷惑,它可能出現在全國各地的江河、湖泊中。體型側扁呈菱形,自胸基部下方至肛門間有一明顯的皮質腹棱,略似武昌魚(團頭魴),看上去很欠扁。

    體重可達4斤,常見1斤左右,肉味鮮美,是鯉科魚中少有的適于清蒸者。鳊,音同邊,注意不是三聲。

    3.“鯽花”,花?

    圖3.1 花?

    花?/Hemibarbus maculatus,產于國內南北多個省區,在浙江、福建等地已成為較為重要的養殖種類之一。體長,體側和背部青褐色,腹部白色,體側中軸有數量不等的黑斑。聽說味道一般......

    圖3.2 唇?

    另有同屬唇?/H. labeo,黑斑不如花?顯著,唇部肌肉發達,俗名“蟲蟲”,或為“重唇”之諧音。?,音同滑。

    五羅: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

    4.“哲羅”,哲羅鮭

    圖4 哲羅鮭

    哲羅鮭/Hucho taimen,冷水性淡水食肉魚,分布于黑龍江、圖們江、額爾齊斯河等水系,新疆也有。體大,成體身長1米以上,鱗極細小,背部青褐色,腹部銀白,頭部、體側有多數密集如粟粒狀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點。野生資源稀少,已有人工養殖。鮭,音同歸。

    5.“法羅”,中國魴

    圖5 中國魴

    中國魴/Megalobrama mantschuricus,水產領域稱“三角魴”,黑龍江、鴨綠江、遼河、黃河、淮河、長江中下游、閩江等水系均產。

    長春鳊和中國魴形態近似,區別之一是:長春鳊的腹棱完整,從胸部一直到肛門;而中國魴的腹棱僅從腹鰭基部到肛門,曾被叫做“平胸鳊”。魴,音同房,注意不是三聲。

    《中國魚類志》中另有一種三角魴/M. terminalis,僅產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島,業內叫“廣州魴”。有些網絡資料將“法羅”的拉丁名定為M. terminalis,誤矣,本磚家就犯過這樣的錯。

    6.“雅羅”,瓦氏雅羅魚或擬赤梢魚

    圖6.1 瓦氏雅羅魚

    一般認為“雅羅”即瓦氏雅羅魚/Leuciscus waleckii,俗名華子、白魚,中國北方平原中上層魚類,分布于黑龍江流域各水系,黃河流域也有分布。肉味鮮美,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是東北地一些水庫建庫初期的主要漁獲對象之一。

    圖6.2 擬赤梢魚

    很多欠兒欠兒的東北朋友指出,“雅羅”實為“鴨羅”,嘴巴扁扁得像鴨子,瓦氏雅羅魚顯然不具備這個特點。

    另有一種擬赤梢魚/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更符合,分布于黑龍江的干、支流及其附屬湖泊中,又名紅尾巴梢、尖嘴。此魚肉瘦少脂肪,一般制成咸魚供食用。到底是雅羅還是鴨羅,由東北人民自己定吧。

    7、“胡羅”,黑龍江鳑鲏

    圖7.1 黑龍江鳑鲏

    圖7.2 大鰭鱊

    黑龍江鳑鲏/Rhodeus sericus,又名斯氏鳑鲏,俗名葫蘆籽。最大亦不過火柴盒大小,因體態優美、發色艷麗而備受原生魚愛好者追捧,可惜收拾不好容易發苦。

    也有人認為,“胡羅”是大鰭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東北各水系均有分布。鳑鲏,音同旁皮;鱊,音同玉。

    8.“銅羅”,白吻梭鱸

    圖8.1 白吻梭鱸,圖片來自饒河政府網

    圖8.2 白吻梭鱸

    白吻梭鱸/Sander lucioperca。體側和腹部淡白色,背青灰色,成魚有12至13條褐色橫斑。本種非黑龍江原生魚種,乃是在上個世紀中葉由中亞引進黑龍江水系放流,從而定居在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和興凱湖成為陸封性物種。

    圖8.3 細鱗斜頜鲴

    也有人認為“銅羅”是細鱗斜頜鲴 /Xenocypris microlepis (俗稱“板黃”)或其近似種??赡茈S著時間的推移,銅羅指代的對象也發生了變遷,本篇以饒河政府網站提供的圖片為準,官方說它是,不是也是。

    十八子:青根棒子、山鯉子、草根棒子、黃姑子、紫泥肚子、花里羔子、七粒浮子、川丁子、麻連子、柳根子、白漂子、沙姑鱸子、紅眼瞪子、鯉拐子、胖頭鰱子、鯽瓜子、斑鱒子、嘎牙子

    關于“十八子”,有順口溜曰:龍江子,魚十八,青山草,黃紫花,七川麻,柳白沙,紅鯉胖,鯽斑嘎。從“青山草”開始,每個字代表一種魚,即上述十八種。

    9. “青根棒子”,青魚

    圖9 青魚

    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四大家魚之一,在中國除青藏高原外,廣泛分布于黑龍江至云南元江,長江以南更多。體亞圓筒形,青黑色,生長迅速,體長1米余,最大個體達70公斤。養殖量日漸式微,產量遠不及其它三種家魚。

    10.“山鯉子”,東北鳈

    圖10.1 東北鳈

    圖10.2 華鳈

    東北鳈/Sarcocheilichthys lacustris,小型魚類,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成魚整體黑不溜秋,橫帶紋不明顯。本種的圖片非常稀少,一般都錯用華鳈/S. sinensis的圖,我費老鼻子勁兒才在一個俄羅斯網站上找到。話說華鳈在黑龍江有分布,說不定“山鯉子”也包括它,比東北鳈好看多了。鳈,音同泉。

    11.“草根棒子”,草魚

    圖11 草魚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四大家魚之一。體延長,亞圓筒形,體青黃色,體長1米余,生長快,最大個體達30kg左右,為中國主要淡水魚類養殖對象,養殖量居全世界所有魚類之冠。

    12.“黃姑子”,銀鲴

    圖12 銀鲴

    銀鲴/Xenocypris argentea,屬冷熱不懼的廣溫性魚類,主要分布于珠江、長江、黑龍江等水域。體長而側扁,頭小呈錘形,體背部為灰黑色,腹部及體下側為銀白色,鰓蓋有明顯的桔黃色斑塊。鲴,音同固。

    13.“紫泥肚子”,貝氏?

    圖13 貝氏?

    貝氏?/Hemiculter bleekeri,個體小,數量多,適應性較強,廣泛分布于黑龍江、黃河以及長江流域。既可作肉食性魚類的餌料,又可食用,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14.“花里羔子”,花羔紅點鮭

    圖14 紅點鮭

    花羔紅點鮭/Salvelinus malma,因其體側有淡紅色點而得名。有陸封型和洄游型之分,我國黑龍江、綏芬河、圖們江、琿春河、鴨綠江等流域均有,在圖們江為陸封型魚類,經濟價值不大。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群。

    15.“七粒浮子”,施氏鱘

    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中國鱘魚中最具有經濟價值的一種,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魚體呈細紡錘形,裸露無鱗,其嘴邊到腮邊,通常有七個明顯突起的“疣狀突起”,故名“七粒浮子”。一般供食用的鱘魚均是本種或雜交鱘。

    16.“川丁子(船釘子)”,蛇鮈

    蛇鮈/Saurogobio dabryi,數量較多,分布極廣,從黑龍江向南直至珠江各水系均產。小型魚類,體延長,略呈圓筒形,體側和背部有黑斑。出肉率高,味較美,有一定經濟價值,是人們愛吃的食用魚類。鮈,音同拘。

    17.“麻連子”,紅鰭鲌

    圖17 紅鰭鲌

    紅鰭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主要分布于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中國海南島與臺灣亦有分布。體型較扁,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腹鰭、臀鰭和尾鰭下葉均呈桔黃色,尤以臀鰭色最深。常見體長100~200毫米,最長達300毫米。鲌,音同搏。

    18.“柳根子(柳根池子)”,洛氏鱥

    圖18 洛氏鱥

    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現在叫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分布于東北、華北各水系以及長江中上游支流、錢塘江水系等地,為我國江河土著野生的小型經濟魚類,近年來養殖較多。

    體背側灰黑色,腹側淺色,體側常有疏散的黑色小點,背部正中自頭后至尾鰭基有1黑色縱帶,體側自鰓孔上角至尾鰭基有1黑色縱帶,尾部較為顯著。鱥,音同貴。

    19.“白漂子”,?條

    圖19 ?條

    ?條/Hemiculter leucisculus,小型魚類,廣布于全國各地水系。體長而扁薄,生長緩慢。一般體長100至140毫米,最長達240毫米。數量較多,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音同餐。

    20.“沙姑鱸子”,葛氏鱸塘鱧

    圖20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Perccottus glehni,分布于遼河、黑龍江、松花江、興凱湖等水系。體圓,近紡錘形,后部側扁,體背部和體側黑褐色或綠褐色,腹部較淡,體側有褐緣色不規則橫條紋。

    p.s. 此魚又名“老頭魚”,有人說也叫“沙姑鱸子”,另有人表示“沙姑鱸子”類似于“船釘子”,并非本種,未知孰是。俗名不重要,就這么著吧。

    21.“紅眼瞪子(紅眼睜子)”,赤眼鱒

    圖21 赤眼鱒

    赤眼鱒/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我國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為優質食用魚類。體呈長筒形,后部較側扁,體色銀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緣有一顯著紅斑,故名赤眼。鱒,音同尊。

    22.“鯉拐子”,鯉

    圖22.1 鯉

    圖22.2 “三道鱗”

    /Cyprinus carpio,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或養殖。體延長而側扁,長可達1米,肥厚而略呈紡綞形;須兩對,吻須較短,頜須較長。體背部暗灰色或黃褐色,側面略帶黃綠色,腹面淺灰色或銀白色。黑龍江又有引入的鏡鯉,俗稱“三道鱗”。

    23.“胖頭鰱子”,鰱

    圖23.1 鰱

    圖23.2 鳙

    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四大家魚之一。體側扁,較高,體長達1m余,銀灰色,最大體重15-20kg,為中國主要的淡水魚類養殖對象。注:有些地方口語中將“胖頭”和“鰱子”分開,“胖頭”指/Aristichthys nobilis,因體側有不規則黑斑而俗名“花鰱”。

    24.“鯽瓜子”,銀鯽

    圖24 銀鯽

    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體形及體色與普通鯽魚極相似,但身體比普通鯽魚顯著地高且寬,體色較深;生長速度較鯽魚快,個體也較大,最大個體可達3公斤。

    25.“斑鱒子(或斑撐子)”,黑龍江鮰魚

    黑龍江鮰魚/Thymallus arcticus,為冷水性底層棲息物種,生活在高海拔的中大型及寒冷和清澈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黑龍江有分布。體形長而側扁,背鰭長且高,呈旗狀,體背部黑紫色,體側上方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鮰,音同回。

    26.“嘎牙子”,瓦氏黃顙魚

    圖26 瓦氏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Pelteobagrus vachelli(現在歸入擬鲿屬,瓦氏擬鲿/Pseudobagrus vachellii),和普通的黃顙魚模樣差不多,但個頭較大,是黃顙魚屬中個體最大的一種。另有“白嘎啦眼子”,似為同屬的光澤黃顙魚/P. nitidus。顙,讀音為sǎng,三聲。

    其它俗名以“子”字結尾的魚類

    全套“三花五羅十八子”到這里就算結束了,但各地民間關于“十八子”的說法不盡相同,俗名以“子”字結尾的魚類還有一些,比如牛尾巴子、麥穗子、紅尾巴梢子、紅翅子等,簡要介紹如下:

    27.“島子”,翹嘴鲌

    圖27 翹嘴鲌

    翹嘴鲌/Culter alburnus,俗稱“白魚”,我國東部南北各水系均有產出,黑龍江興凱湖漁業的主要捕撈對象。

    體長150~431毫米,長形側扁,腹部在腹鰭基至肛門具腹棱,體背側灰黑色,腹側銀色。肉嫩味美,最宜清蒸。p.s. 翹嘴鲌的腹棱不完整,體側鱗片銀白;紅鰭鲌腹棱完整,鱗片上有黑點。

    28.“牛尾巴子”,烏蘇里擬鲿

    圖28 烏蘇里擬鲿

    烏蘇里擬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分布于黑龍江、烏蘇里江、嫩江、松花江、珠江等水域,洪澤湖、太湖也有。體長,頭寬顯著大于頭高,吻鈍圓,外形略似牛尾巴,體背、體側灰黃色,上部深于下部,腹部白色。據說此魚出了黑龍江不值錢,南方還有人拿來冒充野生黃顙魚出售。鲿,音同嘗。

    29.“麥穗子”,麥穗魚

    圖29 麥穗魚

    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分布很廣,南至廣西、云南,北達黑龍江,西達甘肅,在此區域內幾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其蹤跡。個體很小,經濟價值不大,大多作為家禽飼料。也有人當成“原生魚”系列的觀賞魚飼養,比如本磚家的魚缸里就有......

    30.“扁擔鉤子”,北方花鰍

    圖30 北方花鰍

    北方花鰍/Cobitis granoei,產于黑龍江上游、中游,松花江、嫩江、鏡泊湖等水域。小型魚類,體棕灰色,腹部白色,背部具13~18個大斑,體側及頭部具蠕蟲形花紋或不規則斑點。另有“尼勒溝子”指北方泥鰍及近似種,不再贅述。

    31.“黑魚棒子”,烏鱧

    圖31 烏鱧

    烏鱧/Ophiocephalus argus,又名烏魚、黑魚,分布于中國各大小水系(新疆西藏未報導)。體形呈長棒狀,頭部扁平,體色背部灰綠色,腹部灰白,體側有明顯黑色條紋,頭部有三對向后伸出的條紋。魚肉細嫩厚實,通常處理成魚段或魚片后烹調。鱧,音同里。

    32.“鲇魚球子”,土鲇

    圖32 土鯰

    土鲇/Silurus asotus,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體長,后部側扁。頭平扁,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狀斑塊。成魚須2對,上頜須可深達胸鰭末端,下頜須較短。鲇,音同年。

    33.“懷子(懷頭)”,懷頭鲇

    圖33.1 六須鲇

    圖33.2 六須鲇

    懷頭鲇/Silurus soldatovi,又名東北大口鲇,主要分布于黑龍江黑河下游至撫遠江段,東北地區淡水養殖的主要種類之一。體長,尾頭側扁,外觀和土鲇近似,但本種個頭碩大,據說能長到1米多長,且有須3對,成體土鯰是2對。

    34.“紅翅子”,寬鰭鱲

    圖34 寬鰭鱲

    寬鰭鱲/Zacco platypus,產于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瀾滄江及東部沿海各溪流,尤以山區溪流中為常見。體色鮮艷,背部呈黑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12-13條垂直的黑色條紋,條紋間有許多不規則的粉紅色斑點。腹鰭為淡紅色,故名“紅翅”。p.s. 現在認為黃河流域及以北的是中華鱲/Z. sinensis。鱲,音同列。

    35.“狗魚棒子”,黑斑狗魚

    圖35 黑斑狗魚

    黑斑狗魚/Esox reicherti,高緯度寒冷地區水域的特產魚類,國內分布于黑龍江水系。體延長,頭前部扁平,吻似鴨嘴(所以也叫鴨魚),體背青銅色,腹部白色,體側具有黑色斑點。一般體長在600 毫米左右,體重在1-2公斤之間,最大個體體重達16公斤以上。

    36.“七星子”,七鰓鰻

    圖36.1 東北七鰓鰻

    圖36.2 日本七鰓鰻

    我國共有3種:東北七鰓鰻/Lampetra mariae、日本七鰓鰻/L. japonica雷氏七鰓鰻/L. reissneri,黑省境內均有產出。體呈圓柱形,光滑無鱗,頭的兩側各在眼睛之后有一行7個分離的鰓孔,與眼睛排成一行共8個點,故又稱八目鰓。鰻,音同蠻,注意不是四聲。

    七鰓鰻是圓口綱七鰓鰻目七鰓鰻科物種的統稱,是魚形動物中較原始的一支,嘴呈圓筒形,沒有上下腭,口內布滿鋒利的牙齒,渾不似地球生物,看一眼終生難忘。

    網上流傳的驚悚圖“空手指”,即借鑒了七鰓鰻的口部特征。以七鰓鰻這種外星異形為壓軸最好不過。

    (0)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395729092@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站图片,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卡,国产无码在线播放,张筱雨两腿肉门打开图
  • <acronym id="aqlbe"><strong id="aqlbe"></strong></acronym>
    <p id="aqlbe"></p>
    <output id="aqlbe"></output>

    <track id="aqlbe"></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