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誰殺死的(三國正史魏延到底有沒有謀反)
逮癡凝 ? 2022-06-24 13:00:32 ? 0次
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魏延之死就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度龂萘x》中為了解釋為什么諸葛亮要殺掉魏延,不惜丑化魏延。
同樣是打長沙投降,黃忠受到禮遇,魏延卻要被諸葛亮下令處斬。劉備攔下之時,諸葛亮說他有反骨,當然最終沒有殺成,此時殺了,那就和歷史不符了。
后來諸葛亮時日不多之時,用七星燈續命,結果魏延以緊急軍情為由闖入營帳,帶進來的風吹滅了主燈。
看到這個情景,諸葛亮的粉絲的牙是恨的癢癢的,魏延真該死,這是看到這一幕的很多人的共同感覺。所以后來魏延被殺,誰也不會替他感到惋惜,認為他罪該至死。
這是小說,這些情節全是作者虛構的,但《三國志》作為史書,也記載了一段文字是讓人值得深思的。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這一段記載似乎暗示諸葛亮是有意要處理魏延,殺意十分明顯。那魏延之死真的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嗎?我們一一來分析。
生前為什么不處置魏延
諸葛亮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很早就安排好后事,包括自己去世之后的權力誰來接替等等。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祎姜維傳》類似的也記載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應該在生前就安排好后事。那么疑問就來了,既然在生前就安排好后事。魏延如果真的難以節制,為什么不在生前就解決掉呢?
因為當時諸葛亮的威望遠遠大于劉禪,諸葛亮死后,整個蜀漢亂成一團,這個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度龂尽な駮なY琬費祎姜維傳》
蜀漢在諸葛亮死后派人去與東吳重新結盟,孫權就說沒了諸葛亮,你們還靠譜嗎?。所以死前處置優于死后他們自行處理。
陳壽的動機
陳壽的父親因為受馬謖的連累受到處分,有人贊美陳壽說他很正直,不念舊仇,秉筆直書,把《諸葛亮傳》寫的十分感人。
定下這個結論的人可能沒有細看《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那里面的人物的死或廢全與諸葛亮相關。
劉封是被諸葛亮建言害死,彭永年才華和龐統相近,是被諸葛亮進讒言弄死的。
當然這里還有記載諸葛亮對魏延的證據,在上文已經談到過,就不引用了。
但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從生病到去世就11個字,所以這里陳壽的動機是什么呢?
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記載的前后矛盾的內容。如果真的發生魏延和楊儀他們在當時就內斗,《諸葛亮傳》中記載的司馬懿贊美諸葛亮的話又是從何而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這說明當時的營壘是沒有混亂,十分有序,這不符合常理。這能證明魏延是沒有反心的,忠于蜀漢的。
那么陳壽的動機是什么?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
魏延是劉備的部曲,是鐵忠于劉備,所以被劉備火線提拔鎮守漢中大門。諸葛亮掌權開府之后,魏延被納入了丞相府序列,任命為丞相司馬。當然漢中的軍政之權就落到了諸葛亮的手中。
諸葛亮掌權之后,對魏延還是很不錯的。魏延的性格是有缺陷的。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和文官系統的關系是很不好,與楊儀不和是世人皆知。諸葛亮的態度卻是這樣:
亮深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對這兩個人是完全的信任,不會偏向哪一個人。不但如此,如果有人對魏延進行嘲諷的話,那么諸葛亮會給魏延找回場子。
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度龂尽な駮⑴砹卫顒⑽簵顐鳌?/p>
讓誰讓之呢?就是讓當時的蜀漢車騎將軍劉琰道歉,后來劉琰向諸葛亮寫了很長的檢討書,這里與正文無關,所以就不展開了。
從上面來看,諸葛亮對魏延很是不錯。
為什么說他是背鍋俠
諸葛亮死后,魏延和楊儀都上書稱對方造反。即將接任重擔的蔣琬為什么一口咬定就是魏延造反,除了與楊儀是老鄉,都是荊州人這個因素,以及魏延與整個文官系統的關系不好這兩個因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如果你站在蔣琬的位置,二選一,你覺得你會選擇留魏延還是留楊儀呢?肯定是留楊儀。因為蔣琬有一個弱勢,那就是不會帶兵作戰。他接任好多年后,劉禪都很奇怪,你為什么還不去北伐,所以還下了旨意讓他去北伐。
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任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畔——《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祎姜維傳》
這里可以看出蔣琬的弱項,如果留下魏延,絕對無法節制,這是劉備留下的定海神針,一員猛將。魏延能服諸葛亮,絕對不可能服蔣琬的,如同楊儀不服蔣琬一樣,這兩個資格都比蔣琬老。
蔣琬希望休養生息,魏延是希望死命北伐,甚至出奇兵,理念是絕對沖突的。
楊儀是文官,比較好對付。不管從蜀漢的大局,還是自己的掌權來說留下楊儀比留下魏延好。
劉禪的態度也是很奇怪,他問蔣琬誰反了,蔣琬說魏延反了,劉禪就相信了,這說明劉禪對魏延也是保留態度的,認為魏延自己也難以節制,否則肯定要去清查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為什么說諸葛亮是背鍋俠呢?諸葛亮一死,諸葛家族的勢力就沒了,他那孩子還沒有成年。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以為諸葛亮死后就姜維接班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姜維是在蔣琬,費祎都死后再過幾年才完全掌握大權。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蜀漢當年對武將的壓制程度。像鄧芝這樣的文臣都長年擔任大將軍一職。
魏延死了,如果大家說是劉禪殺的,或說是被楊儀,蔣琬害的,蜀漢就可能上演文武官員直接對抗,后果很難想象,該怎么交待,這種影響是最小的呢?誰來背這個鍋呢?蔣琬剛上任,人心不服,如果一上任就斬殺大將,顯然不合適。劉禪背成不成?似乎理由也不充分,那楊儀和姜維更沒有辦法背這個鍋了,所以最佳的人選當然是已經死去的諸葛亮。
因為諸葛亮在當時的聲勢是絕對唯一的,借口說是諸葛亮殺的,任何人都不會有意見。至于《三國志》中記載與楊儀,姜維,費祎密謀之事,是他們三個串供對外宣稱的呢,還是陳壽故意加上去的就不得而知了。陳壽一直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瞧不起,這個在史書上是有記載的。
反正不管是他們三人的串供,還是陳壽加的,還是為了蜀漢當時的穩定,都符合他們這些人的利益,諸葛亮都是絕佳的背鍋俠人選,魏延必須死。
這就是三國的魅力,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那有沒有真正的答案呢?也許歷史永遠一團謎。我寫三國題材的文章不下百篇吧,從不同的角度去讀。當然你也可以從諸葛亮蓄謀的角度去談。只要你在今日頭條搜索欄中輸入:“知常容諸葛亮”,這六個字就可以找出我寫的關于不同角度解讀的諸葛亮。
橫看成嶺側成峰,也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吧,去追求絕對的歷史真相是很難的。歷史永遠是今人的歷史而不是古人的歷史。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
-
三國時期是著名的亂世,不過正所謂亂世出豪杰,三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的英雄豪杰,羅貫中甚至還根據當時的史實和傳說創造出了身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當時不僅出現了許多霸主,也出現了許多的......
-
馬岱在斬殺魏延之后就消失不見了,因為他徹底地看清了蜀漢朝廷的真相。馬岱是聰明人,見過太多的鉤心斗角,他有點厭倦了,他深知劉禪長期在諸葛亮身邊,壓抑的太久,極度渴望權力。馬岱看清了這一切,......
-
魏延,雖然稱不上是一位忠臣良將,也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但為蜀漢江山也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所以他并無沒有反叛之心,只是名利之心太重、渴望更高的榮譽和地位,才會違備丞相諸葛亮的臨終......
-
馬岱能殺掉魏延的原因,其一我們應該要知道既然諸葛亮能安排馬岱殺魏延,那么馬岱的武力應該并不弱。其次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馬岱本來就是魏延的部下對魏延而言馬岱一定程度上是值得信賴的。...
-
25歲抗衰老護膚品排行榜:悅蕾、安娜蘇、悅木之源、奧蜜思、SK-II、倩碧、資生堂、思親膚、蘇菲娜。其中位居榜首的『悅蕾海洋冰川水凝露』蘊含多重植物萃取活性精華成分,迅速滋養、柔潤皮膚,......
-
丁柳元,女,1977年4月21日出生,祖籍中國陜西浦城,演員,導演,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1999年參演話劇《綠蔭里的紅塑料桶》獲得第七屆全軍文藝匯演“個人表演單項獎”。2001年參演首......
-
九江旅游攻略必去的景點:獅子洞、甘棠湖、琵琶亭、潯陽樓、石鐘山、龍宮洞、大孤山、鄱陽湖、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煙波浩淼,水域遼闊。南起進賢,北抵湖口,西達吳城,東至波陽。湖水北經湖口......
-
治安最好的國家排名:中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新加坡、芬蘭、冰島、德國、西班牙。其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沒有之一,中國的犯罪率極低。無論我國的國民還是外國的游客,都能感受......
-
帶在身上10大辟邪物分別是豬驚骨、雞血藤、五帝錢、朱砂、貔貅、麒麟、桃木、玉、葫蘆。其中豬驚骨是豬身上的這兩塊聽骨,具有奇特的天然造型,翻過來看形似鬼臉,覆過去瞧狀如龍頭,自古在膠東民間......
-
女裝十大奢侈品牌排行榜:DonnaKaran唐娜卡蘭、路易威登、Chanel香奈兒、VERSACE范思哲、Dior迪奧、Gucci古馳、valentino華倫天奴、Prada普拉達、GU......
-
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之中,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乃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皆為德妃烏雅氏所生,然而不論是歷史上,還是影視劇當中,這兄弟二人的關系非但并不親近,反而猶如仇人一般,雍正繼位之后更是......
-
手機屏幕出現一條很亮的豎線主要是:排線故障、屏幕硬件問題、主板相關硬件問題。比如手機重摔、進水導致排線座及其周邊的元器件虛焊或損壞,都會引發這類故障。當然顯示IC出現故障時也會引起花屏現......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990157430@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